“越杰计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来源: 日期:2020-07-10编辑人:张利平

“越杰计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文理基础雄厚,跨学科学习和创新能力突出,掌握扎实的计算机科学知识理论体系,具有强的编程和计算机系统能力,具备整合能力、全球视野、领导能力和实践能力,致力于科学、工程、人文、社科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领军人才。

二、培养要求

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和科学观,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社会责任感、文化素 养和专业素质,富有求实创新的意识,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全面掌握数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相关学科基础理论,深刻理解计算机学科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具备强的编程和计算机系统能力,能够追踪本学科国际前沿和发展方向,具有从事本学科创新型研究工作的能力。具有很强的英语阅读、写作和交流能力,能够顺利在美国排名前30的高校完成交流学习(暑期一个月、一学期或一学年)。

三、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

主干学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相关学科包括数学学科、信息与通信学科、自动化学科。

四、培养模式

1.教育理念

按照“重视数学基础,突出学科交叉特点,强化创新研究能力,注重国际化培养”的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国际化模式带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为学生日后成长为科学界的领军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推行导师制实行个性化培养,导师团队从世界500强、中国100强或知名上市公司中的校友企业家、校友院士或知名科学家中遴选;加强科研训练以及小课题研究实践环节;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培养,选派每个学生到世界一流大学学习1-12个月,全面培养高起点、有国际化视野和交流能力的领军人才。

此外,针对优秀青年的特点,关心学生身心健康,注重综合素质养成;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加强实践创新能力;树立学生公民意识,锻炼团队协作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及组织领导能力。

2.知识与培养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向的领军人才培养方法应遵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特点与发展体系。

第一,注重对数学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开设或调整数学课程、算法分析课程为必修课;注重学生计算机编程和系统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毕业前能获得数学建模竞赛省级二等奖以上或者ACM、CCF所举办的编程竞赛的省级邀请赛铜奖以上。

第二,实现个性化培养。开设计算机科学前沿课程;介绍计算机方向的国际顶级研究和最新成果;结合导师制或计算机系各个研究团队的研究方向,指导学生进行专项科研训练;要求学生实质性参加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以主要完成者身份发表CCF C类以上期刊或者国际会议文章。

第三,注重科研训练。在传统课程教学中引入类似研究生培养的形式,包括论文阅读、集体讨论、实验验证、论文撰写等多个环节;针对学生的具体科研方向,加强师生互动与讨论,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注重系统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系统相关课程与配套专题实验,对接学术界与工业界热点方向,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五,切实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与交流能力。要求能够完成英语论文的写作;具备强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英语6级,托福考试100分以上。

3.个性化培养与职业规划

积极联络国际国内知名教授和学者参与“越杰班”的课程教学和指导,大一、大二鼓励开设纯英语教学,大三、大四纯英语教学的专业课程占比力求达到40%以上。

增设兴趣班、讨论班,加强科研训练和小课题研究等实践环节。不仅为学生配备高等级的导师团队(来自国际500强、国内100强的导师),也在校内、系内为学生配置具体的学习和科研导师,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导师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在大三大四阶段,一些优秀学生可以申请提前选修研究生课程。

实行三学期制。暑期小学期主要开设前沿研习课,拓展科学视野,进行科研实践训练、学科竞赛和国际交流,邀请国内外专家主讲课程或举行专题讲座等。

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协作完成对学生职业发展的支持,引导学生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朝着参与国家重大科研攻关计划、重大装备制造或成长为国际知名科学家、国际知名高校教授的方向努力。

4.国际交流

计算机“越杰班”中所有大三学生都要前往美国排名前30的大学或者知名科研机构进行交流学习。交流时间从1个月(大二暑期进行,总人数20%的学生参与)、6个月(选派一个学期,建议春季学期,总人数75%的学生参与,在大三学年完成)到12个月(完整一年,最优秀的2人,在大三学年完成)不等。学生在国外交流学习期间,应完成一定量学分的课程学习,或者跟随国外导师开展一定的创新型研究工作。同时,学校也会积极邀请国际知名专家、教授前来授课或讲座。

五、学制、学位授予与毕业条件

本科学制:四年(其中国外学习或研究1-12个月)。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毕业条件:所修学分不少于培养方案规定的156.5学分,且满足课程设置中的模块学分要求。同时需要参加钱学森大讲堂,完成出国交流,完成课外8学分,军事训练考核合格,通过全国英语四级考试(CET-4),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完成以上要求方可获得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

六、专业大类基础课程

电路、离散数学、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I、算法设计与分析。

七、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分为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课程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践)教学。

专业核心课程共7门课程,分别是形式语言与编译、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系统综合设计实验。

专业选修课程分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和专题实验等多个模块。要求任选3门共6个学分。

八、主要实践环节

必修22学分。包括军事训练1学分,国际访学1学分,毕业设计10学分,项目设计1学分,夏季小学期基本技能训练4学分、企业认知实习(专业实习I)1学分、生产实习(专业实习II)3学分、以及综合实践训练1学分。

九、国际交流与学分认定

国际访学为必修环节,为期一个月的访学安排在大二暑期进行,为期半年及一年的访学安排在大三完成。暑期访学可以进行学分学习或者科研实践,半年及一年的访学应主要以插班生学分学习为主,特殊情况也可以跟随国外导师从事科研实践。学分学习所获得的学分,根据国外课程内容与本培养计划内所列出的课程内容的相关程度,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组织专家进行认定。学分不一致时,国外课程少1个学分以内(包括一个学分)的,也可以进行学分认定。国际访学从事科研实践的学生,回国后应以提交学术成绩(发表或待发表论文)、开展学术报告(就研究进展进行公开汇报)等形式进行考核。

十、免修/免考条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有国际知名的ACM程序设计竞赛,对于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允许免修(不免考)程序设计与算法类的两门课程:计算机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与算法I。具体免修条件为:取得ICPC区域赛银牌及以上的同学。

基础课程根据各开课学院相关规定执行。

十一、导师制

为学生配备高等级的导师团队(来自国际500强、国内100强的导师),在校内、院内、系内为学生配置具体的学习和科研导师,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导师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校内导师采取双向选择方式产生。

十二、选课说明与要求

基础通识类课程选修12学分,其中基础通识类核心课程限选6学分,基础通识类选修课任选6学分。

专业模块课程包括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4个系统模块和1个专题实验模块。学生可以任意选择3门课程,选修一共不少于6学分。

专业实习分为企业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由专业所在学院负责联系,大二小学期和大三小学期主要选择在世界500强等大型企业或行业重点单位实习,考核合格获得4学分。

十三、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